更新時間:2025-09-01
在溶洞里,最容易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鐘乳石。抬頭一看,吊在洞頂的那些,有的像玉筍,有的像水流下來凝住的樣子。形狀說不上統一,但一眼就能看出來都是自然慢慢“熬”出來的結果。
其實鐘乳石的生長特別慢。雨水往地下滲的時候,會帶點二氧化碳,變成弱酸性的水。它順著石灰巖往下走,把碳酸鈣溶出來,再一滴一滴滴到洞里。水一落下,氣體跑掉,就留下特別細微的沉積。別看一滴不算啥,慢慢疊著、積著,才一點點長出鐘乳石。說穿了,就是“日子堆出來的東西”。
有研究說,一厘米的鐘乳石,要耗上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長得出來。那現在洞里那些動不動就幾米高的石筍,背后得是多少萬年才堆出來的啊。你再想想,可能有的已經見證了幾十萬年甚至百萬年的時間。看似就是塊石頭,其實就是天然的“時間賬本”。
我們蒼野團隊在做項目時,對鐘乳石特別看重。它不是只有外形好看,更重要的是這種沉淀感。所以在燈光設計上,我們就強調“紋理”“層次”。光線是順著表面走的,不是亂打,而是勾勒出沉積的痕跡,讓人能直觀地看到它是一點點積出來的。同時,我們盡量不用發熱量大的光源,免得把洞里的濕度打亂。這樣,鐘乳石還能保持它自己的環境,不會受干擾。
說白了,我們的思路挺直接——少折騰,別去破壞。鐘乳石是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才留下的結果,我們能做的,就是通過合理的燈光和空間處理,把它原本的故事和美感傳遞給游客。至于怎么表達,那就是我們項目設計要考慮的事。
嗯,大概就是這樣。鐘乳石相關的案例,現在也在大象洞等項目里能看到,這就是我們蒼野團隊的一個實踐。